傅伯杰: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管理与系统治理
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中值得进一步关注以下四方面关系。一是格局与过程的关系。自然资源的空间格局既包含规模属性,也包含空间布局特征,土壤侵蚀过程、污染物传输过程等地表过程不仅受自然资源规模影响,也与其空间布局方式有关。在相匹配的时空尺度上同时监测自然资源空间格局指标和地表过程指标,有助于深入理解地表过程的形成原因,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配置提供依据。二是变化与稳态的关系。为有效贯彻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治理方针,需要建立特征指标判断自然资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稳定性、恢复力。通过长时间监测数据序列的构建,判读自然资源稳态转换的临界点,识别影响生命共同体系统恢复力的关键结构参数,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提供明确指标和阈值。三是近程与远程的关系。综合治理的效应并不一定发生在本地,需要强化调查指标的空间精确性、监测序列的时间对应性、模型评估的参数可用性,从而深刻理解上游生态保护与下游陆海输沙、旱区风沙源治理与城市空气质量、大规模造林固碳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为“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效应评估提供全域视野。四是服务与福祉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了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必须进一步规范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度量标准,从而通过评估指标倒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指标。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地域文化下,民生福祉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多样的,因而服务与福祉的关系需要本地化而不能直接照搬国际经验。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确定增强区域人类福祉的代表性生态功能或生态系统服务指标,用于自然资源系统治理的效应评估和监测预警,将为提升民生福祉目标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搭建从自然到社会、从科学到决策的桥梁。(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
来源:自然资源部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